• 蚵仔煎(蚵仔煎、蚝煎、海蛎煎、耗烙)

      蚵仔煎(闽台潮特色小吃) 蚵仔煎(读做?-ā-jiān,普通话译作“海蛎煎”),发源于福建泉州,是闽南,台湾,潮汕等地经典的汉族小吃。起源是沿海地区人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,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。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。 广东人称牡蛎为“蚝”,而在闽南潮汕及台湾一带称之为“蚵仔”。闽南有句俗谚叫“肥蚵仔肥韭菜”,意思是农历二月,韭菜的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,也是蚵仔最为肥硕的季节。蚵仔煎则是两者奇妙的黄金组合。将韭菜切成一指节长短,和洗净的蚵仔搁在一起,加入稀释番薯粉作为粘合剂,入油锅煎至金黄。潮汕人虽写作“蚝烙”,却读作“? lok”,与蚵的闽南语读音“?”一致,可见两者的渊源关系。 在闽南金三角,蚵仔煎是一道考验妇女厨艺的必备菜之一。虽然菜谱很简单,但是要做得特别好吃,还是有些难度的。不同的人炒煎出来的口味也是不同的。而新娘子入门后,第一次给公婆做的家常菜中最好要有它。做得好的,会让公婆另眼相看的。这道家常菜是家家户户“办桌”时的首选必备菜(其他还有炒“闽南小炒”“安溪湖头米粉”等)。

    • 大肠包小肠

      台湾美食大肠包小肠的糯米肠、香肠,通常都先经过炭烤,而糯米肠切开后,也会再涂抹酱油膏等酱料。是台湾1990年代兴起的一种特殊小吃,说穿了很简单,就是将体积较大的糯米肠切开后,再夹住体积较小的台式香肠,即成为“大肠包小肠”,与美国的热狗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豪华版本 台湾某些地区的夜市也会提供豪华版本的大肠包小肠,除了香肠之外,还会加上各种如蒜头、花生粉、酸菜等配料,藉此创造更丰富的口味及口感。 大肠包小肠的糯米肠、香肠,通常都先经过炭烤,而糯米肠切开后,也会再涂抹酱油膏等酱料。

    • 鼎边锉

      鼎边锉,台湾基隆著名小吃。 鼎边锉原本是福州小吃,在福州人家里这算是家常小吃。里面有肉羹、虾仁羹、金针、香菇、木耳、鱿鱼、小鱼干、竹笋、高丽菜,内容丰富,是标准的汤好料多。然而这只是配料,主菜是白白嫩嫩的一片称之“鼎边锉”。“锉”是台语,为爬滚的意思。其制作是用米磨成米浆,沿着大锅鼎边滚下,米浆滑滚的动作叫锉,所成白白一片,就是鼎边锉。鼎边锉以邢家所做最为有名。

    • 阿宗面线

      “阿宗面线” 是台湾地道小吃,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。主要原料为福建米面,其特点是色黑条细,筋韧爽滑,挑起来不断条,清香利口。将精致的福建米面用温水和成面团,取适量的面团放入面线床内压入开水锅中,煮熟后捞入温水盆中,食用时在上面淋上海鲜、猪肉、菇类等浇头拌食即可。冬可热吃,夏可凉吃,有健胃消暑之功效。阿宗面线有200余个品种。阿宗面线集中地体现了台菜丰盛的原料,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,在国内外享有盛名。 阿宗面线就是福建米面,上面淋着海鲜、猪肉、菇类……等浇头。其特点是色黑条细,筋韧爽滑,挑起来不断条,清香利口,让人吃完之后还想再吃;其内容物包括手工制作的面线、柴鱼 阿宗面线 、笋丝以及猪大肠等材料。 以大肠为主要内容物的阿宗面线,在大肠的处理与烹调上十分有特色,其大肠是以卤汁熬煮,所以每天开店前超过2个小时的处理过程是绝对不可少的。此外,由于阿宗面线的煮法是将卤制好的大肠,放入以柴鱼、面线熬煮的汤头,浇上香菜、蒜泥,香味四溢,再加上特别调制的劲爆辣酱,味道酸酸、甜甜十分爽口。阿宗面线集中地体现了台菜丰盛的原料,精湛的技术和特殊的吃法,在国内外享有盛名。 面线有人叫“面线糊”,意谓面线如浆糊般黏稠,而且配粜斗和面线都和在同一锅里。面线里加了鲜蚵,叫“蚵仔面线”;若以大肠为浇头,则称“大肠面线”,如阿宗面线。

    • 彰化肉圆

      彰化肉圆是台湾彰化县的特产,据传是由位于彰化市的一名肉圆摊业者吴许水桃所创。肉圆外皮多以甘薯粉制作,内馅视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异,但多数店家用猪后腿肉制成的绞肉,佐以香菇为主。 调理方法先将肉圆连同容器放入蒸笼蒸熟,固定外型,待食用时,再油炸而成。 冷藏蒸炸 首先将米将放在冷冻里面,肉圆冷藏可以保存一星期,食用时,请将米将放在电锅蒸熟, 然后再将肉圆蒸五分钟即可食用,随各人喜好可自行搭配蒜头酱油。 如果要炸的,要冷油下去炸,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炸,等到油滚了,就把火关掉,然后用余温炸到皮软,肉圆就可以起锅了。 夏天的吃法 肉圆除了清蒸或油炸,若在夏天的话,肉圆也可以沾酱吃,QQ皮、肉馅多,风味绝佳。

    首页 上一页   当前1 页 共1 页   下一页   尾页 转到第